核能産業逐漸複蘇 民間資本駛入“藍海
近年來,國際核能産業已有逐漸複蘇的迹象。而随着中國“一帶一路”戰略的展開,國家能源局明确提出了國内核電年度審批開工和建設完工目标,核電的熱度重新高漲。
從2017年的核電站建設情況來看,截至2017年,全球在建核電機組61座,其中中國、俄羅斯、印度、美國和阿聯酋排名前5,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分别爲20座、7座、6座、4座和4座,占據了全球總量的大半江山;全球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爲61.50GW,其中中國、俄羅斯、阿聯酋、美國和韓國排名前五,中國占比達34.5%。而截至2017年底,我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3581萬千瓦,在建機組裝機規模1901.6萬千瓦,位居世界第一。雖然如此,但與世界上其他核電大國相比,核電占我國電力來源的比例僅有3.6%,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%,與法國、美國、俄羅斯的72%、20%、17%相比,差距更大,未來核能發電在我國仍有巨大增長潛力。民間資本在這過程也在逐步覺醒,并在上下遊的投資上尋覓到機會——他們首要的目标是作爲核能核心原材料的鈾礦。瞄準了這一時機,海核能源在成立一年之後,投資熱度高漲。一位知情人士表示,海核能源目前有頗多項目,一年有一百多場推介會。海核能源的投資範圍覆蓋優質鈾礦資源、先進核能技術研發、核能設備制造、核電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。實際上,面對市場的缺口和政策利好的加持,國内越來越多的核能企業正在“走出去”,加強布局海外鈾礦。例如,中廣核在2015年底,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在京簽約,聯手在哈薩克斯坦設計和建設燃料組件制造廠,并在哈薩克斯坦共同開發鈾礦;2017年,中核集團與沙特地質調查局局長納華伯簽約,宣布在在鈾钍資源合作上聯手等等。此外,包括李嘉誠等在鈾礦鮮有涉足的民營領域人士和企業也迅速加入到“走出去”的行列中來。2016年,前華人首富李嘉誠以6000萬美元投資NexGen公司,進軍加拿大鈾礦。彼時據彭博新聞社報道,李嘉誠表示,NexGen預計2020年代初期開始投産,屆時鈾市将吃緊,因爲納米比亞和澳大利亞的老礦結束生産,而亞洲和中東的核能需求大幅增長。目前,海核能源正計劃對國際礦業行業中少有的垂直一體化礦産公司--加拿大鈾礦生産商、澳大利亞鈾礦選冶技術礦産公司以及中亞、非洲等鈾礦開采公司進行戰略投資,今年全年計劃投資30億元至60億元人民币。據悉,海核能源目前已在中國境内接連取得17張不同細分領域的金融牌照。